BOOST<br>從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到創傷知情照護模式

創傷知情照護

National Center for Trauma-Informed Care 於 2005 年成立,着力推動創傷知情照護的服務模式,並以 4 個「R」作為重點

理解創傷 (Realise)
在創傷知情照護模式中,工作員對創傷有基本認識,並理解創傷如何影響家庭、團體、組織、社區以及個人。為了應對過去或現在的不幸事件和不愉快情境,人會作出相應的行為:如兒時曾遭受虐待,或現時生活於家暴之中,甚或只是聽到其他人的經驗,亦會造成情緒困擾。即使專業照顧人員向案主訴說其他人的經歷,亦可能會引發二次創傷。
理解創傷 (Realise)
辨認創傷 (Recognise)
工作員能夠辨認創傷的症狀或警號,當中包括性別、年齡、特定環境以及在尋求協助或服務當下的環境。而創傷篩查和評估有助於辨認創傷,包括工作員訓練、機構支援和管理督導等。
辨認創傷 (Recognise)
利用創傷知識作回應 (Response)
於工作上應用與創傷知情照護模式相關的知識。
利用創傷知識作回應 (Response)
防止再度受創 (Resist Re-traumatise)
創傷知情照護模式防止案主或工作員再度受創。機構時常無意中形成一個高壓或有害的環境,不但有礙案主的復原進度,更有損工作員身心健康,甚至是整個機構的使命。應用創傷知情照護模式的工作員經過專業培訓,應意識到機構政策有機會勾起案主沉痛的記憶,令其再度受創。例如,對曾遭受性虐待的人使用約束用品,或將曾被疏忽照顧的兒童置於隔離室中,皆可能令其再度受創,阻礙復原。
防止再度受創 (Resist Re-traumatise)

創傷知情照護模式亦包括以下 6 個重要原則

合作與互助

合作與互助

合作與互助

不同職級人員之間的合作及權力的平衡,對治療及復原過程中的決策極其重要。機構承認到每個人都可以在創傷知情照護模式中出一分力。曾有專家這麼說:「即使不是治療師,每個人都有治癒他人的能力。」

合作與互助
充權、發聲與選擇

充權、發聲與選擇

充權、發聲與選擇

機構應持守信念:將服務對象的抗逆力以及個人、機構和社區的能力置於首位,從而促進復原。創傷經歷可能是機構運營者、服務提供者,及/或尋求支援人士生命中的交疊。機構、工作員和服務都應集合起來,向工作員和案主充權。同時,機構應理解部份案主是強制接受治療,亦曾被抹殺發聲及剝奪選擇的權利,形成權力不對等。讓案主參與決策、選擇及設定目標皆可令案主提升自我擁護的能力。工作員促進案主復原,而非控制復原的進度,在機構支持下,應盡力做好每個細節。

充權、發聲與選擇
文化、歷史與社會性別

文化、歷史與社會性別

文化、歷史與社會性別

機構主動打破不同文化的刻板印象及偏見,例如種族、族裔、性取向、年齡、宗教、性別認同或文化背景等等。從而轉向性別平等、借助傳統文化連結的治療價值、應用各種回應種族及文化需要的政策、條例及程序,以及承認及回應因歷史而遺留的創傷。

文化、歷史與社會性別
同伴支持

同伴支持

同伴支持

促使雙方合作、建立安全、希望及信任關係的關鍵是同伴支持和互助精神。同伴的故事和生活經驗,對促進復原及治療的進度亦至關重要。「同伴」指所有曾經歷創傷的人。對兒童來說,「同伴」是復原歷程中的主要照顧者,可能是同樣曾經歷創傷的家人。不時「同伴」亦被稱為「創傷倖存者」。

同伴支持
信任與透明

信任與透明

信任與透明

為了機構與案主及其家人能建立互信關係,機構運作及決策應清晰透明,對外公開。

信任與透明
安全

安全

安全

安全是首要因素。不論是機構的環境、工作員的談吐舉止,都應確保機構、工作員與服務對象的身心安全均安然無恙。

安全

(摘至SAMHS, 2014. SAMHSA’s Concept of Trauma and Guidance for a Trauma-Informed Approach. https://reurl.cc/k0bGEd。此為中文譯本,詳情可參閱英文原文。)